王倬校友的研究工作:他攻讀博士學位時的課題是金屬離子的研究,對 DNA 一無所知。一直到了加州理工學院之後,才因 Davidson 教授的引導而進入了研究 DNA 的領域。他1966年任職加州大學後,開始硏究環形 DNA, 特別是超螺綫 DNA,探討雙螺綫結構的 DNA 在三度空間扭曲成超螺綫形後的種種影響。
他這一方面的硏究,也導致他在1971年發現一種與 DNA 在細胞內各種功能有密切關係的酵素,多年後被命名為 DNA 拓樸酶 (DNA topoisomerase)。DNA 拓樸酶的存在,解決了 DNA 的纏繞問題。
王倬1959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。1964年獲美國密蘇里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後,赴加州理工學院任研究員,師事 Norman Davidson 教授。兩年後加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系,歷任助教授、副教授、教授,前後凡11年。1977年轉任哈佛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教授,並於1988年起擔任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 Mallinckrodt 講座,至2005年退休,在哈佛前後28年。
本系王倬校友榮獲臺灣大學2022年第17屆傑出校友-學術類。今年臺灣大學遴選出的傑出校友共分為人文藝術類、學術類、工商類、社會服務類及綜合類共5大類,共有10位校友榮獲此殊榮。
今年當選的傑出校友已於11月15日校慶慶祝大會中公開表揚。
2022 年學術類-王倬先生簡介(截錄自:國立臺灣大學傑出校友網 https://event.ntu.edu.tw/distinguishedalumni/第17屆傑出校友名單/2022年學術類-王倬先生/ )
王教授一向關心台灣的教學。他在1970年首次學術休假時,便到台大化學研究所擔任「國家訪問教授」一學期。他那年開兩門課,其一是核酸化學,其二是生物物理,當年在台灣大概都是首創。核酸便是 DNA 和 RNA, 但是那時核酸化學和生物物理一樣,在台灣都是冷門,除了選他課的學生外,很少有人有興趣。那次的十多年後,中央研究院鑒於分子生物學的突飛猛進,而台灣在這一領域尚未起步,決定在台北南港建立一個全新的分子生物研究所。參與策劃的好幾位人士,都一力推薦王倬教授主持開創時的工作。
1986年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大樓啟用,王教授回中央院一整年。王教授不但自己回南港,更説動了五位年輕學者一齊回來共襄盛舉。這五位都是從台灣去美國後在美國名學府執教多年,35歲出頭45歲不到的才俊。王教授常説35歲到45歲是生物學家的黃金十年:「精力充沛,想像力豐富,又已經有了好些年的工作經驗。」陪同他那年回南港的五位,有三位多年後先後回台長期參與在台灣的研究工作,也都先後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。
王教授在1982、1984和 1986年分别入選中央研究院、美國文理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院。